新闻热线:0531-78866992

把城市建得更有品质、把乡村建得更美丽、把民生短板补得更齐、把生态文章做得更实……莱芜区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民生幸福先导区

来源:新莱芜编辑:09-21 08:50

9月20日上午,“勇当排头兵 建设强省会”济南市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莱芜区专场在龙奥大厦举行。区委常委、副区长高学常回答记者提问,介绍了莱芜区建设生态宜居幸福之城的举措。

莱芜,是一处来了便不想离开的地方,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是一座生活安逸的幸福之城。

生态好、风景美

这里生态好、风景美。拥有鲁中地区最好的生态禀赋,“五山两水一湖一池”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北部雪野湖山水相映、碧波万顷,是省会济南50公里范围内最大的水面,南部莲花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齐鲁大峡谷沟深壑险、景色宜人,荣获首批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养生福地。

底蕴厚、文化丰

这里底蕴厚、文化丰。莱芜,古称“嬴牟”,拥有近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伯益封地、嬴秦祖里”之称;是齐风鲁韵交汇之地,南北相望的齐长城、鲁长城,比八达岭长城还早数百年,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传说和长勺之战“一鼓作气”的不朽传奇;是“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孔子问道于老子、观礼于莱芜,造就了夹谷会盟“化干戈为玉帛”的千古佳话;是红色圣地,87年前,山东省工委在莱芜重建,留下了红色文化的烙印,75年前,莱芜战役在这里打响,创造了我军运动战的光辉范例。

乡村强、产业兴

这里乡村强、产业兴。“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享誉四海,是国家原产地注册的“中国生姜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莱芜生姜”,品牌价值达124亿元。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80%左右,是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首批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和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民生安、民心聚

这里民生安、民心聚。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坚持每年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2万元大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实现翻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列入全国试点,“百姓春晚”成为全国样板。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46所,打造省级卫生街镇6个、卫生村461个,新城医院建成运行,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今年的区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莱芜,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民生保障,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民生幸福先导区,一点一滴勾勒出莱芜百万群众的幸福民生。

把城市建得更有品质

近年来,莱芜区把推进城中村与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主抓手”,完成城中村改造25个、134万平米,改造老旧小区152个、24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3万余户。经过改造,旧房子“新”起来,绿化带“靓”起来,从“脏、乱、差”变成“净、畅、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老城区的改造,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54个,启动鲁中大街改造提升工程,打通鹏泉西大街、甘霖街等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增添一批口袋公园、街头广场、街旁绿地、小游园等小服务半径绿地,满足居民五分钟生活圈需求,让城市色彩更美更靓,让居民住起来更舒适、更幸福。

把乡村建得更美丽

发展乡村产业“壮体”。以“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以万兴、泰丰等7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下水河、东汶南等党建示范村为引领,以“姜老大”、“大南山”山楂干、“鲁莱明利”、“金三黑”莱芜黑猪肉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为驱动,着力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工程,让农业产业更有特色,让农民增收更有途径,让乡亲生活更富足幸福。改善人居环境“提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整洁、舒适的美好生活。推进乡村建设“塑形”。近年来,累计改造提升农村路1300余公里,通户道路552村、700万平方米,自来水改造61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336个村,在全省率先推行“厕污一体化”改造,完成户厕改造631个村、9.4万户,清洁取暖12.7万户,农村路、水、污、厕、暖等主要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创新探索农村客货邮融合及快递进村模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便利。我们将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农村饮水、道路、用电、住房、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用上好服务,把乡村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把民生短板补得更齐

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民生实事只多不少,更好满足人民生活新期待。提标扩面,精准开展社会救助,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紧盯急难愁盼,从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入手,今年新建改扩建汶源学校、凤城中心小学等校园6处,卫生院4处,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聚焦用工、就业“两需求”,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改造提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6处,规范建设农村幸福院344家,建设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社会。

把生态文章做得更实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蓝天永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工地、道路扬尘治理,强化企业排放管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让绿水长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水环境提升行动,启动城市排水“两清零、一提标”,实施大汶河水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完成瀛汶河综合治理项目,确保断面水质持续达标。让土壤常净,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土净地美、安全可控。  建设强省会,展现莱芜担当。我们将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用心用情在群众关切的问题上持续发力,建设幸福的人民城市,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编辑:胥曰波;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孙佳音)

相关阅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七一讲话
中秋
请下载泉眼客户端 学习强国 啄木鸟在行动
不忘初心
山东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2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512635

鲁ICP备11020100号

鲁公网安备 37129002000003号

济南传媒网 用户邮箱:sdgscm@126.com

网站电话:0531-78866992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