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区级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莱芜“交汇叠加的机遇优势、齐鲁之中的区位优势、物产富集的资源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活力迸发的创新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底蕴厚重的人文优势、宜居宜业的比较优势”这八大优势,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实力强劲、创新引领、生态宜居、人民幸福、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新莱芜,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系统部署发展路径,实行“集中领导、分线作战”,建立完善“党建引领、工业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十项推进机制,分别成立10个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带头、不分一线二线,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具体到人,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起干;高点确立发展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一个突破、两个翻番”,即GDP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00亿元、3000亿元,为“两大中心”建设确立了具体路径、明确了目标方向。
培植壮大工业经济,
推动“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集聚成势
强化“产业链”思维,加快打造两个千亿级、一个300亿级产业集群。一是做强产业“链主”,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举全区之力持续推动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建设,全力打造“智能网联重卡、凯傲智能叉车、大型工程机械、豪驰商用车”四辆整车为龙头、智能装备业务广覆盖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加速存量提升,打造千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重点依托“两钢”产能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谋划启动“泰钢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打造华东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三是聚力“筑巢引凤”,打造300亿级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群。把生物医药作为“十四五”第一发力产业,积极导入社会资本、专业团队,对生物医药产业园托管运营、扩容增量,全力做大叫响“鲁中新药谷”名片。
坚持高标准规划。聘请国内顶级设计团队,从省会视野规划2-3平方公里的城市地标,主动对接国企、央企,引入社会资本、专业力量,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的城乡发展格局。坚持系统化建设。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启动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程,全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主动服务济莱高铁,力争早日启动济莱快速通道、莱芜—钢城有轨电车建设,助力莱芜由山东地理几何中心向省内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综合物流中心转变。坚持精细化管理。下足“绣花”功夫,高标准做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依托莱芜“五山两水一湖一池”特色生态禀赋,融合齐鲁文化、嬴秦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融合发展,让“省会城市副中心”有“型”又有“魂”。
(编辑:胥曰波;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