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核心支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起 “以钢为基、以车为本、以药为先”新型工业格局,累计招引实施过亿元项目470个,引进外资9.3亿美元;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增长1.2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9亿元。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聚成群。生物医药产业园“十年磨一剑”,吸引40家药企入驻,2个国家原创一类新药——珅诺基阿可拉定软胶囊和济世药业丹酚酸A片在此孕育、开花结果,其中阿可拉定已于年初获批上市。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壮大成势。泰钢、九羊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民营企业100强,400系不锈钢占据全国25%市场份额,土耳其“钢镚”用上了莱芜“造币钢”。泰禾生化生产的柠檬酸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蓄势成峰。先后培育黑旋风锯业、朗进科技、奔速电梯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落户莱芜,智能网联重卡(一期)、凯傲智能叉车(一期)顺利投产,9个高端配套项目落地,初步构建起“整车+汽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条,一座“产业、科技、城市、生态、人文”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城正加速崛起。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重点推动三大功能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成功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家、高新技术企业231家、“瞪羚”企业28家、“专精特新”企业167家。莱芜高新区聚焦“高”和“新”,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中欧(济南)绿色制造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入选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成为全省4个入选产业集群之一。雪野旅游区聚焦“省会会客厅、济南后花园”定位,已成为高端会议会展和旅游观光“首选之地”。莱芜农高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高区,引领全区乡村振兴率先突破。改革创新成为引领莱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21个,民生财政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基本民生更有温度。居民就业形势长期稳定,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如期完成全市最重的脱贫攻坚任务,3.6万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有力。品质民生更有质感。持续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这个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群众满意率”居全市前列;高标准建设一批幼儿园、中小学,“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莱芜一中荣获“年度山东省最具口碑高级中学”等荣誉,十年来为北大、清华输送学子68人;公共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三甲医院”标准打造的新城医院建成运行,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底线民生更有保障。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六五”“七五”普法全面完成,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养老、妇女、儿童等事业全面进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成为最朴实的民生底色。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全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口镇新城和雪野新城为“两翼”,汶河、孝义河、青草河城市风貌带、龙马河经济隆起带和汇河自然景观带为特色,15个街镇差异发展、多点突破的“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格局。生态底色持续擦亮。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优良天数达到233天,2个国控断面、4个市控断面水质持续达标,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圆满完成雪野风景名胜区专项整治,扎口管理砂石资源,莱芜获评省级文旅康养强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城市建设向新而生。实施城中村改造24个,提升老旧小区152个,2.7万户群众实现“安居梦”。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17条、总长45.3公里,济莱高铁通车在即,莱芜正大步迈入“高铁时代”。顺利完成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迎审测评,健康、舒适、宜居、幸福成为城市靓丽底色。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三品一标”农产品196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比重近八成;成功举办5届生姜产业博览会,生姜产业被列为全省十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品牌价值达124亿元;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山东省森林村居22个,莱芜被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一幅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升。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坚持在急难险重一线选拔使用干部,高标准打造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709文化产业园,与莱芜战役纪念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共同组成了串联党的建设发展各个时期的红色教育经典路线,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凝聚爱党爱国、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严”的主基调不放松,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坚韧,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从严正风反腐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政治生态保持风清气正、海晏河清。
(编辑:胥曰波;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