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出品的戏曲电影《吴来朝》入选中国戏曲电影展,并获得优秀戏曲电影奖。影片根据济南历史名人吴来朝的廉政故事进行改编,讲述了一代清官爱民为民、勤政廉政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了不俗反响。
这部备受肯定的影片,诞生自济南钢城区的一个村庄,其主创团队是一群坚持心中热爱的农民。天下泉城客户端记者带您走进《吴来朝》幕后的故事。
偶然中的必然
在钢城区辛庄街道的蟠龙梆子乡村文化孵化园,记者见到了衣着朴素的蟠龙梆子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吴来朝》导演韩克。
韩克告诉记者,第四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颁奖时,他是抱着学习和出来旅游的心态去往绍兴的,“蹭”完红毯,得知作品获奖时自己都“懵了”。
面对一众国、省级剧团的“降维打击”,大家都没想到,这部农村剧团制作的小成本作品能突围而出,最终斩获了奖项。
韩克谦虚地表示,获奖是“偶然”,得益于影片在呈现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吴来朝这位济南籍模范县令在反腐倡廉上的正能量。
但其实,国家一级演员岳红、青年演员刘牧为戏曲电影《吴来朝》颁奖时的推优评语早已道出了其获奖的必然,“影片成功的将非遗小剧种传统剧目改编成富有现实意义的倡廉作品,树立了吴来朝这一廉吏形象,唱腔优美简洁,触耳即洁,表演贴近生活,古朴厚实。”
韩克告诉记者,评委在看过《吴来朝》后用“舒服”二字作为评价,给予了影片莫大的肯定。作为影视和舞台艺术的交叉点,戏曲电影如何表现的更加艺术、自然是所有从业者孜孜以求的事情。
从草台班子到国际舞台
不同于记者以往认知中戏曲的“阳春白雪”和电影的“高大上”,戏曲电影《吴来朝》的主创团队全都是农民草根。
韩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下陈村,男女老少对蟠龙梆子这种柔美婉转的唱腔都有一种骨子里的热爱,他也不例外。从2003年正式接手蟠龙梆子剧团,他就拿出了“谈恋爱”的热情,一心要把这项省级非遗传承下去。
2007年,剧团确定了做影视的发展方向,剧团里的几个门外汉便开始自学摄影和剪辑等内容。剧团里是摄像,剧团外是兽医;剧团里是后期,剧团外开拖拉机……大家一部影片一部影片的扒里面的运镜技巧,一个按键一个按键的尝试软件功能,一群农民因为热爱聚在一起搞事情,还真就搞成了。
关于《吴来朝》的拍摄,韩克说,因为成本所限,为了省钱,90分钟的影片拍摄时间压缩在了短短4天半。其中,对词、排练、走位等大量工作放在了幕后,比如主演们要学会其中唱腔,一般要提前准备1个月的时间。
为了还原历史上吴来朝发动百姓开荒“除茅”的情节,剧团花费了5万余元在附近村里收购茅草,这也成了全片最“经费炸裂”的片段。韩克回忆称,当时心都在滴血,但看到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能通过戏曲电影的形式,把济南廉吏吴来朝这一形象搬上荧幕,而且远播海外,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用心讲好济南故事
除了斩获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吴来朝》自上映以来还先后得到CCTV 戏曲频道、电影频道报道,取得院线电影戏曲片观看量年度全国第三的成绩,在智利、荷兰、西班牙、印度、加拿大入围国际电影节,在4个省级电视频道黄金时段和济南电视台播出,在全国9个省11118个村庄进行数字放映,在国内及海外网络播放。
用成绩说话,用努力证明,备受鼓舞的剧团已经抖擞精神再次投入到新影片的创作。韩克说:“我们的蟠龙梆子在辛庄街道有三百余年的传承历史,近年来团队制定了‘传统剧本整理工程’、‘传统音乐汇编工程’、‘传统剧目再现工程’、‘创新改革影像工程’这四大工程,《吴来朝》这部戏曲电影是蟠龙梆子剧团打造‘两创’新标杆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展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戏曲自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吴来朝》在海外的上映,会让更多的海外华人、国外友人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戏曲艺术,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戏曲文化、家风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和海外网站的上映,将济南地方戏曲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记者:柴乔娜
(编辑:胥曰波; 责任编辑:杨秉鑫;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