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1-78866992

牢记嘱托“走在前” 不负厚望“开新局”——十年奋进力书精彩“济南答卷”综述

来源:舜网编辑:10-16 19:39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济南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济南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不负厚望,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勤耕笃行加快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力推新旧动能转换,不遗余力推进乡村振兴,久久为功增进民生福祉,全力以赴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各项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成绩斐然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十年赶考为赶超,万千精彩塑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成为济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民生福祉大幅增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回顾过去,“济南号”巨轮在发展大潮中乘风而行、高歌而进;展望未来,强省会将加快崛起,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牢记嘱托“走在前” 不负厚望“开新局”——十年奋进力书精彩“济南答卷”综述

俯瞰建设中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动能转换力开新篇 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关键是找准一条路。

对济南而言,加快创新发展、力推新旧动能转换,是这座城市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更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必须扎实做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让这个“第一动力”激涌澎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推力?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久久为功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有志者,事竟成。放眼泉城大地,济南在城市创新能级、大科学装置建设、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等工作站上了新高度,绘就了一幅创新发展的磅礴新画卷。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出坚实步伐,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高能级平台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齐鲁科学城加快规划建设,山东产研院、超算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大学四大创新圈联动创新格局加速形成;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55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已达4397家;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创新型城市排名中居第14位……这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背后,这座城市的不懈努力跃然纸上。如今的济南,已全面塑造了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持续增强。

力推新旧动能转换,更是成为济南加快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多年来,济南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清理整治了数千家散乱污企业,众多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一批传统动能“老树发新芽”。与此同时,这座城市全力以赴塑强新动能,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一系列高端平台积蓄成势,支撑城市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愈发澎湃,为高质量发展、强省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动能转换力开新篇,这正是济南不断在发展进程中跑出“加速度”、站上新高度、取得新成就的制胜秘诀。

牢记嘱托“走在前” 不负厚望“开新局”——十年奋进力书精彩“济南答卷”综述

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

大河新篇加速写就 “未来希望之城”迅速崛起

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为沿岸城市带来了蓬勃不息的生机。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进程中,济南被寄予厚望。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亲临济南视察时,赋予了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是山东“三个走在前”使命的重要一环。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省会,山东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济南更应走在全省前列。济南坚决扛起深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制定出台了《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建设285个省市重点项目,“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黄河凤凰大桥建成通车,百里生态风貌带魅力初显。当今的济南,正大踏步迈向“黄河时代”,奋力书写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的“大河新篇”。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济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建设正是构成这份机遇的重要一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济南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工作。此前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擘画了“幸福河”的宏伟蓝图,其中多次“点名”济南,尤其是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起步区就此成为《纲要》中唯一支持建设的城市新区,令人倍感振奋。并且,国家明确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政策,在产业、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政策。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济南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规划建设,推动起步区加快建设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生态保护方面,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市民中心等一批高星级绿建项目投入使用,“零碳未来生活社区”等超低能耗技术平台加快布局;在动能转换方面,签约高端优质项目132个、总投资3161.2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含中国500强)企业项目38个、央企项目24个、省企项目35个……起步区建设发展不断提速,2021年,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零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前列,越来越多好企业、强产业“选择起步区”。目前,起步区已经基本编制完成“1+4+16+N”规划体系,产业导入、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剑指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建成“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最具现代化特征的璀璨明珠”,起步区这座“未来希望之城”正迅速崛起。

牢记嘱托“走在前” 不负厚望“开新局”——十年奋进力书精彩“济南答卷”综述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

乡村振兴成就斐然 “三农”发展新篇已绘

对泉城百姓来说,近年来,济南发展实现了焕新蝶变。而这份变化不只发生在城区,也体现在广袤的乡村。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济南时就实现乡村振兴、做好“三农”工作等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提出了殷切厚望。近年来,济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全力实施“五个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如今的济南,乡村振兴扎实推进,12个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种业及衍生产业集群年产值近百亿元,“三农”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济南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设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启动“吨粮镇”“吨粮县”建设,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双增”,实现“十八连丰”,总产量再上层楼。

想要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就需要力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济南高标准打造了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突破性地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核心工具,解决了国内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并开发了高产水稻等主粮作物。

视线进一步延展,为保障粮食稳产增收,济南发挥现代种业创新优势,建成省市两级种质资源库,入库种质资源5万余份,并且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工厂化蔬菜年育苗量突破10亿株,嫁接苗生产能力领跑全国。尤其令人备受鼓舞的是,济南出台了《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中国北方种业之都”。

牢记嘱托“走在前”、不负厚望“开新局”。近年来,济南围绕做好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高质量发展站上了新高度。放眼泉城大地,这座城市正在勇当“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的壮阔征程中快步疾行,将更好地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彰显济南担当、贡献济南力量。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赵云龙 卢震)

牢记嘱托“走在前” 不负厚望“开新局”——十年奋进力书精彩“济南答卷”综述

本版照片均由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汗冰 王锋 摄

(编辑:胥曰波; 责任编辑:杨秉鑫; 终审:孙佳音)

相关阅读

中国梦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重阳节
请下载泉眼客户端 学习强国 啄木鸟在行动
七一讲话
不忘初心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512635

鲁ICP备11020100号

鲁公网安备 37129002000003号

济南传媒网 用户邮箱:sdgscm@126.com

网站电话:0531-78866992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